行业焦点

2020上半年产业互联网八大趋势|盘点


浏览量:10040

疫情洗礼下,中国产业互联网同样能给市场带来足够大的惊喜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产业家”(ID:chanyejiawang),作者:皮爷,36氪经授权发布。


2020上半年,有忧也有喜。


疫情的骤然降临深刻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运转格局。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数字医疗到深圳滨海区的攻坚克难,从广东佛山的无人“站岗”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的数字化养殖,从最小触点的社区健康码到疫情最大单元的数字地图……工业、农业、制造业、互联网,所有的行业轨迹都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产业都是2020上半年的记录和见证者,身置其中,必须要掌握万般变化才能在这个诡谲多变的时代保持既有身位。


数字制造、线上点餐、在线教育、智慧城市、协同办公……可以说疫情是经济的千斤顶,但同样也能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催化剂,从线下到线上,从劳动密集型到数字驱动型,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在疫情的裹挟下,每一个产业都在“被尝试”改变。


如果在疫情之前,产业互联网的标签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可选项,那么如今它已然成为必答题,谁能做的更好,谁就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为此,产业家特盘点2020上半年产业互联网“变道”的8大趋势,以尝试找到疫情后时代TO B航道加速的“数字密码”。


疫情大考,互联网巨头C位亮牌

没人能否认互联网巨头在这次疫情中的“C位”角色。


腾讯、阿里、京东、华为、平安、百度、浪潮……每一个巨头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这次疫情大考中的绝对“支撑点”,从C端来看,腾讯的社交、阿里的电商、京东的物流、百度的搜索、平安的金融等等。


如果说上一次非典为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提供了最早期的一笔养料,那么这次疫情就可以理解为是互联网巨头基于主线业务的自我证明和回报。


但我们要看的不仅是C端的“传统”业务,更是B端的新业务,一个足够准确的描述是,互联网巨头们的C位打卡除了固有的业务主场外,更多的加分项来自TO B侧,即在企业侧的布局。


几个例子是,如腾讯在线教育领域的腾讯课堂,阿里在教育侧的钉钉,京东在企业侧的“新动能计划”,即如今的一个打法是互联网巨头“赋能者”的角色定位在疫情的大环境下被无限夯实,基于自家产品出台足够通用化的扶持方案,进而辐射到在疫情中的中小企业,助力其实现转型。


纵观所有巨头的TO B打法,其成型逻辑都是依托自身业务或合作伙伴业务来打磨更为智能化的方案,如今,疫情恰是给了各家公司“秀肌肉”的机会。


在这场C位大考中,TO B业务是主要打分项。


To B生意形态质变

如果说今年港股市场谁最受欢迎,这个答案不是腾讯,不是小米,也不是刚刚二次上市的京东,而是美团。


数字显示,自从今年3月份的最低点开始算起,如今美团的股价已实现翻倍,最高涨幅度超150%,成为众多股民眼中的香饽饽。


美团股价上涨的背后逻辑不难理解,随着餐饮线上化的长期趋势的确认,美团的价值将会被无限放大,水涨船高。


事实上,不仅是餐饮,包括医疗、教育、购物、娱乐等多个行业的生意形态都在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即线下生意线上化,通过线上模式的转变将固有的人货场形态进行替换,进而重塑交易模式,如短视频,再如直播。


而这种形态的转变恰是互联网公司的主场,能看到的是除了专项TO B的腾讯阿里之外,抖音、快手同样在疫情中迅速蜕变。更本质的理解是,随着短视频生态的成熟,抖音、快手正在成为另一种TO B模式的代表,即不依托技术来基于原有业务进行改造,而是通过对企业场景的重塑来赋予其新的流量群体,来助力其复工发展。


不仅是电商,娱乐、教育乃至会展等多个赛道都是异曲同工,而快手、抖音恰是这波TO B生意形态改变之中的最强支撑点。


但此TO B,并非彼TO B。


AI落地成“核”

值得一提的是,AI成了疫情中的“一个单极”。


你能看到的,在线教育、健康码、协同办公、智能配送、智慧医疗等等疫情必需服务,都或多或少存在AI的身影。


显然,和5G商用、大数据覆盖、VR/AR等技术的场景侧延展不同的是,AI的落地场景和进度要更为丰富和迅速,而疫情更是将AI的无接触属性全面放大。


纵观如今的AI赛道,有专项AI视觉的四小龙,有专注“AI in all”的腾讯优图,还有技术大拿百度以及阿里,可以说,相较于云计算条分缕析的行业格局和入场顺序,AI的落地进度线显然没有明确的定义。


但能看到的是,大厂的打法和独角兽的打法并无不同,但前者更可以基于自身的内部业务进行前期测试,而后进行市场侧的推广,可信任度更高。


尽管如此,AI的场景落地依然是上半年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核心主线之一,也正是基于AI落地“核”的节奏,才保证了防疫战的迅速结束,以及复工的快速开展。


但客观来说,如今AI的落地除了安防之外,其它领域仍然需要更为定制化和多样化的场景发掘,以匹配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智慧城市的自我“验证”

如果说个人是疫情的最终标的,那么城市个体则是疫情的首要攻击对象,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如今智慧城市的缓慢成型。


客观来说,在疫情面前,智慧城市体系并没有发挥出如人们预想般的全面防御的结果,但从功过另论的角度来说,它也为居住其中的人们提供了足够强大的战斗力。


如对不少城市而言,在车站、机场安置红外线测温器;如将健康码与地域属性连接起来,进而追踪确诊病例的行踪;再如专项为人们开通的线上政务,为人们提供足不出户就办事的方便。


而这些,都是除武汉之外其他战线胜利的最佳助力因素。


可以说,尽管目前城市的智能属性并没有完全彰显,但这次疫情同样也验证了它的可行性以及延展性,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正在构成智慧城市新的基因对,以保证不断发展。


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卫生……每一条支线都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拼图,而身置其中的腾讯、平安、京东恰是这些拼图的最直接提供者和发展者。


在2020上半年,对智慧城市而言,是自我验证,但同样也更是一次自我“刷新”。


云计算成“必选项”

云计算再次被提上日程。


先来看如今世界云计算的一个企业格局,如今头部的云计算玩家无非几大巨头,亚马逊、微软、阿里云、腾讯云,在此想说明的趋势是这几大巨头都是基于自身原有的海量业务场景的在某个时间点突然爆发的云计算业务,如亚马逊的电商、微软的电脑业务,阿里的天猫淘宝。


而如今,这个场景同样大范围地出现在国内,尤其是疫情加码的当下。


小企业或许还未有感知,但对大部分中型企业而言(特指年净利润超2000万),上云成了一个不能避免的话题,而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选择的急迫性。


根据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国内企业上云的医院高达84%,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这段时间云计算领域的大爆发,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金山云等等企业相信在8月份公布半年报时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收成。


而大范围的云计算场景落地又促使企业形成自上而下数字化的模式,像我们看到,华为最近推出的“中小企业驰援计划”,就是通过云计算来赋予企业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能力。


放大来看,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力已经成为新基建建设的一大重头戏,不仅在企业端改造,更在城市建设,工业互联网革新等诸多传统场景。


云计算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领域。一个预测是,在今年下半年,云计算市场将呈现出“28效应”,呈现出持续爆发的增长。


如果说疫情之前云计算中小玩家还有机会,那么在今年这个机会点将不复存在。


教育、医疗被凸显的「长期价值」

从资本市场来看,如果要说什么最火,那么一定是医疗、教育板块。


可以看作,在疫情质检员的验证下,这两个方向也成了今年上半年的压箱产业,不论是从面对危机的应对,还是基于危机的数字化应对。


先来看医疗,传统的医疗模式是基于医院节点之间的互通互联,即更多的是集结于线下门诊,不论是大如癌症的绝症,抑或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都会聚集到医院个体,但如今的改变是在疫情的加码下,医疗的传统方式被重塑,即线下的医院尽管还是医疗体系中的主力,但线上的远程诊疗正是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如丁香医生、美团买药等一系列产品为例,它们在疫情中的表现有目共睹,可以看出,医疗产业的线上利好正在被不断释放,这一点来看平安走在前面。


再来说教育,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耳提面命”的线下模式,但除此之外的一个新感知是,线上教育的模式在此次疫情中被无限放大,即教育不仅只依托于线下的k12教育,更在线上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为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教育内容,而且更为有的放矢。


能够预测的是,经历疫情的洗礼,在未来的一年到两年内,线上教育企业将迎来大爆发,从最近猿辅导进入冬奥会赞助商名单、腾讯、头条加码教育的动向就可见一斑。


技术、场景的“有效反应”

产业互联网,自身的定义为对产业侧的模式进行互联网式的改造和重塑,其工具恰是云计算、AI、大数据等被互联网企业验证过或正在验证的技术。


因此,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抗击战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技术和场景的双重“化合”,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恰是场景对技术的正面加成。


可以看作,疫情的到来加速了产业互联网的推进路径,即固有的行业解决方案本身就存在,但对大部分技术侧的企业而言,限制其推进的恰是不够丰富饱满的场景和环境,即使对大公司。


 比如腾讯、阿里,尽管其众多技术已经在内部业务的场景中被验证和应用,但外部的场景更具代表性和大众型,也只有在外部大环境下实现更为贴合的落地,才能保证自身基于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被复制、粘贴,以成为自身构建护城河的武器之一。


更可以理解为,在2020上半年,技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磨砺和蜕变,即从真正的技术驱动到如今的技术场景共同驱动,恰是产业互联网推进迅速的最强抓手。


一个预测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这种技术、场景双重驱动的模式将继续存在,而一旦到了技术化组件成基本设施的时候,场景就会成为最佳变量。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全民产业化,产业长期化

如果说之前产业互联网的推进是受市场的认知程度和被教育意愿,那么经历2020上半年后,这个问题将不复存在。


不论是餐饮、服装商家,还是旅游、医疗体系,能够感知到的是来自中(小)B侧的商家数字化意愿正在被无限放大,进而汇聚成推动产业互联网加速的力量。


联想上一次非典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恰是基于人们对线下模式的认知提升,进而将阵地转移到线上,从而造就了淘宝、京东等一系列互联网的时代巨头。


如果说上一次更新的是C端,那么这一次恰是B端。


但能够感知到的是,相较于C端的革新,B端的产业侧推进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家本身,更需要这些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并且具备一定技术解决方案的巨头,这也恰是腾讯、阿里、华为、京东玩家争相下场的原因,即有需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新增长点,这点在过去2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


如果说共享经济、o2o等是小风口,那么如今的产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大风口,它会裹挟着置身其中的玩家不断寻找新的天花板的蓝海市场。


纵观2020上半年,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侧影,不论是从C端还是B端,是危险但也是机遇,是教训也是回忆。


但能够肯定的是,在这场人们历史上少见的大灾难面前,B端曲线正式开启上扬劲头,将真正成未来3到5年的新贵。


纵观大洋彼岸的美国,TO B巨头林立,估值上百亿者比比皆是。如今,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疫情的洗礼下,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同样能给市场带来足够大的惊喜。